其他

qita

讲座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报告 > 正文

藻细胞界面环境对微量金属吸收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8-01-05


报告题目:藻细胞界面环境对微量金属吸收的影响

系列:“生态与环境讲坛”系列第 221 讲

报告人:刘凤杰 博士

时间:2018年1月9(周三) 上午10:00-

地点:金泉楼A239

来访单位: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邀请人:谭巧国 副教授

摘要:在地球上,有些地方没有生命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有些地方没有生命却是因为太多的微量元素。过去40年的研究表明,水体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生物吸收、营养效应或毒性主要取决于自由态离子的浓度,而不是水中金属的总浓度;由此形成了自由离子活度模型(及从其衍生的生物配体模型)。此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淡水、海水及土壤生态系统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然而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结果无法用此模型解释。我们通过基于藻类的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可能与细胞界面化学性质有关。综合考虑水体化学和细胞界面化学,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之前未能解释的实验结果,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藻类的金属吸收。藻类的细胞界面效应对环境毒理学、海洋生态学研究都有启发意义。

简介:2009-2013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微量金属的生物吸收和生物效应。2014-2017年在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所水地球环境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利用浮游藻类和同位素继续研究微量金属生物吸收的基本过程,发现微藻界面环境对金属吸收的重要影响。2018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学者奖学金资助,目前在帝国理工大学开展微藻界面化学的定量测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