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厦门国际海洋周的分论坛,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海洋环境科学联合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福建海洋研究所)和台湾“中央”大学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和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海洋环境监测及预报技术研讨会” 于2011年11月5日在厦门大学曾呈奎楼A116隆重举行。我校赖虹凯副校长、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刘修德厅长、台湾“中央”大学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康克教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王辉主任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致辞。福建省海洋环境科学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邦钦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海峡两岸海洋环境监测及预报技术研讨会,由厦门大学洪华生教授和台湾成功大学高家俊教授发起,2009年10月首度于厦门举办,旨在针对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之环境监测和预报技术议题进行学术讨论,提升海峡两岸在海洋环境监测及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会议计划每年由海峡两岸轮流主办,并且于2010年9月在基隆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两次会议以来,与会的两岸海洋科学家思想碰撞,成果和经验分享交流,受益匪浅,达成许多共识。且一致认为,海峡两岸海洋环境监测及预报技术研讨会的持续举办,是加强海峡两岸学界在该领域学术交流与实质性科研合作的重要机制和平台。
本次会议针对“极端天气下(寒灾、台风等)台湾海峡海洋环境的变动及监测与预报,共同为台湾海峡防灾减灾、海上经济活动(渔业,交通等)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议题,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近60位同行专家学者,围绕 “极端事件下水动力场变化及生态响应”、“海洋环境及海洋灾害数值模拟与预测”、“河口-近海精细化观测技术与应用”及“两岸合作之探讨”四个主题展开研讨,24人做了主题演讲。与会学者就研讨会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我校洪华生教授主持了最后的“两岸合作之探讨”议题,积极调动两岸学者集思广益,踊跃发言,并依据双方优势达成许多合作共识:(1)在台风及风暴潮、大风及寒潮、海啸、赤潮、POPs、海平面上升、生态灾害等灾害监测及预测预警技术研究;(2)POM/ROMS海流模型、浪潮流耦合模式、生态动力模式研发;(3)河口-近岸精细化监测系统及预报技术(微波雷达等)研究;(4)风暴潮、海浪及海流预报、海难救助、污染事件、海上航行安全、海上休闲旅游等应用;(5)人员互访交流、合作培养学生、配合航次交流及仪器研发等等。海峡两岸学者均希望未来继续借此研讨会平台,通过海峡两岸之实质性科研合作,迅速提升海峡两岸海洋环境监测及预报技术的研究应用水平、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之能力,以保障海峡两岸海域活动及民生安全!